绕线速度调节:设备需具备宽范围调速功能,且在设定转速下保持稳定运行。速度过快易导致线材因瞬时张力过大断裂,过慢则会显著降低生产节拍,需根据线材材质和线径参数预设合理区间。
张力自适应控制:张力器应能根据铜线、铝线等不同线材类型,以及 0.1mm-2.0mm 的线径差异自动调节张力值。稳定的张力输出可避免线圈排列松散或导线过度拉伸,直接影响绝缘层完整性和线圈紧实度。
电源系统防护性:需使用万用表检测电源接入点的电压稳定性,核查接线端子的紧固状态,确保无短路、虚接等隐患。三相电源的相位平衡度也需达标,防止因供电异常导致伺服系统故障。
伺服驱动系统:核对伺服电机的品牌参数,通过专用软件读取电机运行时的定位精度(应≤0.01mm)和响应速度。驱动模块的脉冲当量设置需与丝杆螺距匹配,避免出现累积误差。
传动机构精度:采用激光干涉仪检测导轨的直线度误差(≤0.02mm/m),观察滚珠丝杠的运行噪音和润滑状态。若发现丝杠表面有划痕或导轨间隙过大,需及时更换以保证排线定位精度。
模具夹具适配性:检查夹具对不同规格定子的夹持同心度(偏差≤0.03mm),模具型腔与定子铁芯的配合间隙应控制在 0.05mm 以内。定期校准夹具的气动 / 液压压力,防止夹持过松导致绕线偏移或过紧造成工件变形。
排线方式适配性:根据定子槽口的宽窄(通常 3mm-10mm)和倾斜角度,选择直排、交叉排或分层排等方式。通过试绕验证设备能否实现槽内导线的均匀分布,相邻导线间距误差应≤0.1mm。
槽口参数校准:依据线径和并绕根数(如 2-6 根并绕)精度调整槽口距离,极小防护间距需大于线径的 1.2 倍,防止绕线过程中出现刮伤绝缘层的情况。
匝数与槽数校准:通过 PLC 控制系统预设匝数参数(误差允许范围 ±1 匝),在试绕后采用匝数测试仪进行实际计数验证。同时检查槽满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(通常 70%-85%),避免过满导致嵌线困难。
防护装置有效性:确认急停按钮的响应时间(≤0.5 秒),防护罩的联锁装置是否正常工作(打开时设备立即停机)。设备运行区域需设置红外感应防护,防止肢体误入危险区域。
操作规范执行:核查操作规程的上勤情况和员工培训记录,重点关注换模、穿线等高危环节的操作流程。定期开展应急演练,确保操作人员能熟练使用防护装置。
设备稳定性监测:用水平仪检测机身水平度(误差≤0.1mm/m),运行时通过振动检测仪测量振幅(应≤0.05mm),异常振动需排查地脚螺栓或传动部件。
工作环境管控:工作台面需保持无油污、无金属碎屑,配备专用工具定位槽。环境湿度应控制在 40%-60%,避免潮湿导致电气元件老化。
维护计划执行:核查保养记录,重点关注伺服电机轴承润滑(每运行 500 小时更换油脂)、导轨防尘罩完整性、张力器清洁度等关键项。建立易损件库存清单,确保快速更换。